根据规定,各大直播平台均禁止未成年人开通直播权限。所有用户在开播认证过程中必须设置实名认证,杜绝未成年人成为主播,并明确未成年人不能开播、不能与成年人同时出现在直播间。如发现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账号开播,平台在收到用户举报、核实后,将永久吊销其直播权限。虽然禁止未成年人开播是平台的底线,但据媒体报道,仍有未成年人成功规避监管开播。(《法制日报》5月23日)
随着网络直播、短视频的迅猛发展,很多人从主播变成了网红,这也让包括年轻人在内的更多人都想成为主播。笔者认识的一位孩子现在上小学,现在也想当主播。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近年来,多部门出台政策,明确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工作。然而,一些未成年人利用父母实名认证开通网络直播,不少视频中也能看到孩子的身影。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需要得到特别的保护。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一旦成为网络主播或出现在网络视频中,很容易受到直播过程中不良言行的影响,甚至沉溺于网络“名利”之中,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如果未成年人出现在直播或短视频中,其面部信息会被下载、截图并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这也是法律和政策作出禁止性规定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一些平台仍不时出现“宝宝主播”的身影,究其原因,是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保护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孩子上镜带来的不良后果。有的家长把拍摄、发布涉及未成年人的视频,当成是一种成长记录、生活分享。有的家长疏于管理自己的直播账号,客观上给了孩子绕过监管直播的机会。说白了,就是一些家长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合格,没有尽到监护人的义务。希望这样的家长能够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政策、法规,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在直播、短视频盛行的时代,尽最大努力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保障好孩子权益。
在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中,父母是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第一堡垒。《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为总则,第二章“家庭保护”,明确将其列为各项保护之首。针对部分父母没有认识到家庭保护的具体责任,需要进一步向家庭普及相关法律、政策知识,增强家庭保护未成年人的意识。尤其在直播时代,如何保护未成年人,不让家庭成为保护的短板,值得所有家庭深入思考。
依法严禁未成年人成为网络主播、出演短视频,也是相关平台的管理责任。无论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还是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行为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要求严控未成年人成为主播,目的都是为了强化网络平台的责任。如果各平台严格审核视频内容,依法拦截涉及未成年人的直播或视频,并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封存违规账号,“宝宝主播”就很难再出现在荧屏上了。
换言之,未成年人成为主播或出现在短视频中,无非两个原因:家长保护不力和平台管理不善。希望相关媒体报道能引起家长和网络平台的重视,共同守护直播时代的未成年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涉及“宝宝主播”的直播和短视频的监管,该约谈的就约谈,该处罚的就处罚,绝不能手软、敷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