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1348553801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主播资讯

王磊:打造大学生人设王磊在课余时间经常刷直播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5-23 22:11:50 作者:佚名 浏览量:

塑造大学生个性

王磊闲暇时经常看直播或者短视频,他注意到,在社交平台发视频时,可以在左下角标注自己的学校名称,这样平台就会根据大数据主动推送与你学校相关的视频。

有一天,王磊看到一位主播的所在地标注是他的学校,出于好奇,他连续几天观看对方的直播,却发现这位主播经常跳一些边缘舞,而且舞蹈的规模越来越大,甚至时不时穿着全裸的衣服,做出一些性感大胆的动作。

王磊吓了一跳,他赶紧查看了主播之前发布的所有短视频,发现这些短视频里没有和自己学校相关的内容,问了问周围的同学,也没人认识她。在一次直播中,王磊获得了买礼物赢取名额的机会,他趁机问了主播几个学校的基本问题,主播却答不上来。

“这个主播是不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如果不是,凭什么把他扣上我们学校的学生的帽子?这对我们学校的声誉有多大的影响啊!”王磊质疑道。

广东珠海某高校的胡明(化名)也有类似的疑惑。前几天的一个下午,他点进一个直播间,女主播正在镜头前化妆,背景看起来像是学生宿舍。女主播一边化妆一边说自己下午有课,4点就要去上课。可4点的时候,胡明发现女主播还在直播,于是再次进入直播间,就听见女主播说:“我下午不想上课了,有没有人想和我一起玩游戏,打游戏兼职赚钱?”

胡明对此十分意外,因为当天下午学校有个活动,要求全校师生都要参加,但主播居然说要上课,不想下课玩游戏。接下来的日子里,胡明每天都能在固定时间看到这位女主播直播。“连续几天,她每天都在固定时间直播,不是玩游戏,就是陪她聊天,她是大学生吗?她不用上课吗?”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部分直播间标题区域写着“大学生直播”“女大学生直播”,但主播不一定是学生,这些直播间内容涵盖范围广泛,有“跳舞”“活动”“陪玩”“卖货”等。

一位从事直播运营的人士透露,一些直播账号表面上是个人运营,但实际上背后都有公司。“女大学生”、“大学生”只是标签,用来包装主播,增加他的知名度。有了知名度,他才能获得更多的礼物和收益。“一些边缘内容很容易得到礼物,但也很容易被封号,但一旦被封号,你就可以改了。现实中,有很多非大学生打着大学生的幌子做直播赚钱。”

记者注意到,短视频、直播平台上,多处自称是MCN机构(专门为网络视频创作者提供服务的机构)招募女大学生成为博主的帖子,她们通常自我介绍为“美妆、服饰领域的甲方客户,因为预算有限,想找一些素养高的服饰精品”。报名条件为“爱逛街买衣服、爱穿衣、有基本的搭配理念等”,并没有严格要求必须是女大学生。也有MCN机构明里暗里地表示,可以贴上“女大学生”的标签,以获得更高的关注度,机构可以帮忙推广。

涉及虚假身份的欺诈

损害权利和声誉

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近年来,有人冒充“女大学生”、“大学生”进行直播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

去年,山东省青岛市公安局李沧分局通过侦查研判,抓获一名冒充“女大学生”实施网络诈骗的犯罪嫌疑人,追回赃款460余万元。

受害者张先生喜欢看短视频,关注了一位百万粉丝的博主,并加入了他的粉丝群。在聊天中,张先生认识了粉丝群的群主李先生。李先生称自己在北京读大学,因为擅长艺术,所以注册了一个短视频账号,经常发自己跳舞的视频。张先生看视频中的女孩长得漂亮,渐渐对女孩产生了好感,有意与女孩发展男女朋友关系,于是在粉丝群中与女孩频繁互动,并加其为好友。

由于张先生事业有成,经济基础好,一加好友就向对方炫耀自己雄厚的财力,很快赢得了李某的好感。张先生通过李某认识了9个“闺蜜”。此后,李某和“闺蜜”以父母住院、自己生病、需要还“校园贷”等各种理由找张先生借钱。起初,张先生对李某和“闺蜜”的身份深信不疑,不管借多少钱都会毫不犹豫地借给他们。但渐渐地,张先生发现对方没有节制,借的钱越来越多。他怀疑自己遭遇了诈骗团伙,于是到派出所报警。

警方调查发现,这10名“女大学生”全部都是男扮女装。

河北某高校大四学生刘腾(化名)也遭遇过欺骗——他通过直播平台加了一名自称来自同一城市高校的女大学生主播。一开始,对方主动和他打招呼,还经常邀请他到直播间买些小礼物。对方每次开播,刘腾都会送上50元到100元不等的小礼物。后来,该主播让刘腾给她订奶茶、零食、外卖等,但每次送餐地址都不在学校,而是在网吧或小区。

刘腾觉得不对劲,便询问对方的真实身份,该主播找了各种借口,比如请病假回家、心情不好在校外休息等等,在刘腾多次提出质疑后,对方便将其删除。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思新表示,一些主播可能并非真正的女大学生,但她们利用这一标签吸引观众,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打赏,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用户的权益和学校的声誉,也扰乱了直播环境。

“主播在直播过程中提前告知观众自己的身份或者直播内容的前缀标签,这没有错。但关键是这些标签一定要真实,不能有欺骗性。主播要诚实地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内容,避免误导观众。”王思欣说。

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涵指出,如果涉案人故意使用虚假身份,尤其是学生身份,并由此导致粉丝基于此身份认同而为其直播打赏,那么粉丝完全有理由以诈骗为由要求撤销相关交易并追回打赏金额。如果涉案人冒充学生进行直播但不接受打赏,或者接受打赏的行为并非基于其虚假身份,那么这种情况可能仅构成违反平台规则的行为,并不涉及诈骗粉丝。

添加标签必须为真

应加强审计监督

如果我不是学生,我可以以学生身份开始直播吗?

泰和泰(重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杰表示,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网络秀场直播平台要对直播间内容和相应主播实行标签分类管理,按照“音乐”、“舞蹈”、“唱歌”、“健身”、“游戏”、“旅游”、“美食”、“生活服务”等进行分类和标签。根据不同内容的秀场直播节目特点,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扶优惩劣。各秀场直播间必须在直播页面注明节目类别和直播间号。主播在直播间更改节目类别必须经过网站审核,审核不通过的不得擅自更改。因此,标签的使用不能按照主播意愿随意修改,而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和平台规则进行统一管理。

“主播在添加直播标签的时候,要保证所设置的标签与直播内容紧密相关,不能为了流量而做虚假标签;同时也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和平台规则。”朱杰说。

去年12月12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理整顿不良短视频信息内容引导问题”专项行动的通知,其中提到,对故意展现性暗示、挑逗动作、发布“软色情”“淫秽色情”“色情”内容;利用大学生名义制作、传播“软色情”信息、进行低俗营销的“淫秽色情”行为,予以整治。

对于非学生主播冒充学生进行直播的现象,朱杰认为,这不仅体现了当前网络直播环境中的某些畸形,也暴露出一些平台管理问题。年轻女性作为直播平台的主播,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和粉丝,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礼物。这体现了观众对年轻女性的偏爱和追求,以及对性别和外貌的过度关注。一些平台在搜索结果中展示大量此类直播,无意中助长了这种标签化现象。或许这些平台认为这种直播方式更容易吸引观众,从而增加平台的流量和收益,但这种做法无疑是对主播的不负责任,对观众的误导。

“在此背景下,一些主播为了吸引更多眼球,可能会采取较为过激或不当的行为,包括直播涉及低俗、色情等内容,冒充‘女大学生’等。这不仅违反了直播平台的监管规定,也破坏了社会公德和道德底线。”朱杰说。

因此,朱杰建议,平台应加强直播内容审核管理,严控直播内容真实性、合规性,对违法违规的标签,给予关闭直播间、封禁账号等处罚。观众要提高对直播内容的鉴别能力,不要盲目追求被标签化的直播,要注重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

王思欣还建议,平台应制定相应规则,明确禁止主播冒用他人身份进行直播,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同时,加强对主播的教育培训,引导主播树立诚信意识,自觉遵守相关规定。(法治日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24小时服务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版权所有 聚贤人力 皖ICP备20008326号-24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