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菏泽书歌”郭有才因翻唱歌曲《约定》走红。 5月10日,他的粉丝数只有30万多,此后,粉丝数每天都在增加近100万。 截至5月19日,“郭有才(菏泽数歌)”抖音账号粉丝已达1024万。
也就是说,郭有才在10天内完成了从普通网友到顶级网红的转变。
郭有才的走红,也给许久没有旅客列车停靠的菏泽南站带来了人气。 有关“郭有才”的各种话题频频登上热搜。
郭有才是谁?
“我是山东菏泽人,名郭壮,字仲道,小名有才。” 这是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自我介绍。 他声称每天早上唱歌是他的梦想,每天晚上经营烧烤摊是他的生活。
每天早上,郭有才在菏泽南站广场架起简单的直播设备,开始直播。 现场演唱时,郭有才的风格十分鲜明,穿着90年代的衣服,头发向后梳,让人想起电影《树先生》中王宝强的装束,因此他得到了“菏泽树哥”的称号。
这样的场景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 有人说,他的歌声触动了他们的心,久久不能忘记。
事实上,郭有才也算是一个“草根”人。 1999年,他出生在菏泽的一个小村庄。他10岁时母亲去世,父亲组建了新家庭。 他早早进入社会,学过电动车维修,在洗浴中心当服务员,当过房地产销售员……他还有过两次失败的创业经历。 他第一次用积蓄开了一家餐馆,但没多久就关门了; 第二次开烧烤摊,最终因种种原因再次失败。
成名后,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会继续做好他的烧烤。 “我们已经做了5年了,有很多忠实的顾客。我不能放弃我的烧烤摊,我必须坚持走音乐道路。” 他的未婚妻苏畅也认为“网络只是过眼云烟,我应该踏踏实实做一些工作”。
一个人放火烧一座城
郭有才的突然走红引发了一波怀旧热潮,而他的直播地点——废弃多年的菏泽南站也再次受到关注。 到访山东,听郭有才唱《承诺》已成为一种潮流。
这波“巨流量”终于抵达山东菏泽。
5月17日之前,每天都有超过40万游客涌向菏泽南站广场聆听郭有才的歌声。 为了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菏泽迅速响应,将沥青车直接开往菏泽南站,迅速修复路面,并点亮站房上的站名牌,保证大家的出行体验。
为服务游客,菏泽交警派员疏导交通,牡丹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南城派出所等现场设立服务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先后派出信号通信保障车赶赴现场,菏泽部分商家自发免费准备饺子、大锅菜……
此外,共青团菏泽市、牡丹区南城街道办事处、菏泽文化和旅游局均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 当地人王先生也是现场的志愿者之一。 他说,他几年前就认识郭有才,那次经历确实很受启发。 “4月中旬,菏泽推广国花时,直播间最多人在1万人左右,而不是现在的100万人以上。”
5月17日,菏泽文旅发布视频称:“郭有才受聘为菏泽文旅推荐官”。
然而,郭有才的突然走红只是一个机会。 如何接收和留住这股“巨额流量”,菏泽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网友吐槽菏泽南站前“妖魔乱”
郭有才的走红,吸引了不少网友前往菏泽直播。 视频显示,在菏泽南站直播的其他网红服饰奇特,如哪吒、孙悟空、济公等,有的还表演时装秀、舞蹈。 不少网友吐槽菏泽南站前“群魔乱舞”。
据牡丹司法消息,近日,菏泽市牡丹区司法局巡视组对现场进行暗访,对牡丹区文教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督。旅游局制止低俗直播。 执法人员身穿执法制服,出示执法证件。 他们依法依规制止低俗直播行为,并现场进行言语教育。 整个执法过程规范有序。 据了解,为防止扰乱群众,牡丹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将于晚上9点劝说直播人员离开。
5月20日,菏泽南站发布公告:鉴于春季高考、夏季高考、中考集中在2024年5月至7月,且附近学校有考点菏泽南站。 为给广大考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考试环境,菏泽南站将不再举办各类文化娱乐活动。
如何规范网红直播?
近年来,直播经济快速发展。 从直播到在线健身,从内容知识普及,直播内容丰富多样; 从明星到企业,从专业机构到普通个人,主播的背景变得更加多元化。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全网短视频账号总数达到15.5亿,专业主播数量达到1508万,各大短视频平台日均短视频更新量近8000万条,日直播量突破350万。
直播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为了在众多主播中脱颖而出,有些人可能会采取极端措施来吸引观众。 一些直播平台为了吸引流量和广告商,未能对主播的行为和内容进行监管,甚至倾向于纵容低俗内容。 一些人对直播行业缺乏正确认识,将其视为一种轻松赚钱的方式,而忽视了其中的风险和挑战。
如何更好地规范直播?
首先,主播要肩负起流量背后的责任,提高专业素质,及时学习相关部门和平台发布的规则,找准界限和底线,遵守法律法规。 公共秩序和良好风尚应该是直播行为的底线。
其次,直播平台应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 要加强对主播的监管和培训,建立严格的审查机制和处罚制度,及时处理和处罚违法主播。 同时,平台还应优化算法和人工审核机制,抵制低俗不良内容的传播,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此外,我们还需要从社会层面加强对直播行业的监管和规范。 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明确直播行业的责任和义务,规范主播的行为和内容。 同时,媒体和公众也应加强对直播行业的关注和监督,及时揭露和批评不良直播行为,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直播环境。
近年来,为了治理网络直播中的各种乱象,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等相继出台了多项办法和规定。
2023年7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要求限制违法获利行为。网站平台应取消或不授予“自媒体”获利权利。他们塑造低俗人格,破坏违反公序良俗的网红形象,利用多个账号炒作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恶意营销。
《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还规定,网络主播应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保持健康的作风和品味,自觉摒弃庸俗、平庸、媚俗等低俗趣味。 还明确禁止服装、化妆、语言、行为以及直播间的设置等呈现性暗示或挑衅性内容。
202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实施。 新颁布的《条例》对“直播带货”做出了专门规定。
在完善平台管理方面,《条例》规定直播营销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明确消费者纠纷解决机制。 发生消费纠纷时,直播平台经营者应当根据消费者的要求,提供直播间经营者、直播营销人员等必要信息以及相关经营活动记录。 。 “三无产品”往往没有经营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平台要严格落实身份核验和日常管理职责,在发生消费纠纷时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权,切实提升售后体验。
在规范营销行为方面,《条例》规定,直播间经营者、直播营销人员发布的直播内容构成商业广告的,应当按照《规定》履行广告主、广告经营者或者广告代言人的义务。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条例》将规范性文件《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中的相关内容提升为法律义务,明确平台、直播间、主播“人人有责”。
但直播乱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认清直播行业的本质和规则,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才能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才能使直播行业真正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发展。
(来源:央视网、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政协日报、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上游新闻、海报新闻、大安新闻、牡丹司法微信公众号)
话题主持人| 记者 陈万云